地情概览

明清两代的香河县令

来 源: 作 者: 时 间:2018-07-02

在古代书籍戏剧中,常出现县令这一称谓,又称知县。即治理一县地方的七品官。这做为我国封建时代统治一县的官吏,历代称谓略有不同。秦汉时,辖万户以上的县官称县令,辖万户以下的县官称县长。唐以后,这一职位统称县令。宋朝时,朝廷多派中央机关的官员去做各县的长官,称“知某县事”,简称知县。到了明清两代,改变了这单一的任命方法,多直接任用科举及第者去做县令,也称知县。当然也不乏由中央机关下派或由下级官员中晋升的。

据志书载,明清两代在香河任过知县者计143人,其中明代60人,清代83人。人员籍贯涉及到全国十几个省。这些人的任职情况,有的有些文字记载,有的简略到只有名称而已。尤其从明成化朝中期至明嘉靖朝中期60余年间,香河县志竟无知县任职的记载,令人难解。现将明清时香河部分县令之任职简况择录于此,以便世人深考。

明代香河的第一任县令是韩琚,他乃山东人,洪武年间到任。这一时期,明军虽然攻下了元朝大都(北京),但和元残余势力的战争始终不断。做为尚属战乱地区香河县的地方官,任职实非易事。

在明永乐年间,有山西人王璋来香河任职。玉乃监生(曾入朝廷所设国子监读书的人称国子监生员,简称监生)出身。他担任县令期间,曾主持修理过被战争毁坏的香河县城。

到明英宗正统十四年(公元1449年)10月,瓦刺南侵,经土木堡之战,虏走了英宗皇帝,其弟代宗朱祁钰登基。在这次己已战乱中,香河城曾被敌军攻破,他们抢掳财物,奸淫妇女,无恶不作,百姓惨遭蹂躏。香河城恢复后,有山东沂水人王纬到此任知县。王乃举人出身。他到任后,积极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,重新修理残破不堪的县城。他的政绩较为突出。

在嘉靖年间的香河知县中,值得一提的有游新佑、刘耀武和杨应角。游县令乃福建福州人,举人出身,于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到任)。他为官6年,凡遇民间诉讼涉及到手下官吏的,严格按律例惩处,绝不姑息庇护;遇灾年赈恤之事,必然亲自料理。刘耀武是奉天辽阳人,举人出身,于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接任。那时正值荒年,为了筹集赈灾款,刘县令首先拿出了自己积攒的俸银百两。这在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吏中,已属难能可贵。杨应角是河南桐柏人,监生出身,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到任。香河境内当时邪门左道十分猖獗,最厉害的是马家窝人王柱,经常假扮神灵,让徒众簇拥至四乡鸣锣行骗,骗了百姓大量钱财。杨知县不为所惑,派人捉拿法办,杀下了左道的气焰。

 明神宗万历三年五月,山西高平人焦元卿到任。焦乃举人出身。他任职后,于当年秋后便下令严禁囤粮者在粮市哄抬粮价,还在香河推广纺织业。公事完毕,他还经常集中县学生员,亲自讲课。一年,宦官王虎奉旨在宝坻县查税,路过香河,要焦知县按朝廷巡抚钦差大臣的礼仪接待王虎。焦知县不服,结果被王虎诬奏,焦贬职乾州。据志书载,焦知县离职南行之时,从香河至河西务路上送行者络绎不绝。

 万历六年(1578年),山东济阳人王道定做香河知县。王字怀田,出身岁贡(明代每年或隔年由府、州、县学选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廪膳生员称岁贡。廪生要靠各地方按时补助银、粮生活)。王在任职第二年(1579年),曾在县衙东面隆安寺内设钟楼一座。每日清晨,钟声悠扬,响彻全城。从此,东寺晓钟成为香河八景之一。当时传有描写东寺晓钟的七律诗一首:“长闻萧寺疏钟起,轻逐东风落枕边。罗汉松声应共发,观音柏韵似相连。敲残淡月晨光白,送尽稀星曙色玄。传与主僧莫惊觉,还容残梦到齐川。”知县王道定是山东济阳人,那地方古为齐地,从“残梦到齐川”之句看,此诗可疑为王知县之作品。

接替王道定的是陕西肤施人王访。他也是个好观光赏景的人物,于接任的当年(万历十年),便在香河碧波荡漾的百家湾中遍种红白荷藕,并刻碑一座以铭记。每到夏初,碧波之间,红白荷花盛开,绿叶掩映,香溢数里,使香河八景之一“百湾秋月”的景色更加怡人。石碑上刻有王访知县的一首赞“百湾秋月”的七律诗:“郭北寒潭号百湾,亭亭千尺汉银环。荷香十里从今始,鳞跃孤渊自古闲。摇艇花间无白日,飞觞钓后有红颜。继游追胜知犹我,他日重来感慨关。”

万历二十年(1592年),山东胶州人陈增美调任香河知县。陈是举人出身,任职期间,曾重修过香河的县学,修理过城池,并建立了香河养济院。到万历二十三年,江南兴化人宗名世(进士出身)任后,亦能勤政廉明。他下令严格控制官盐销售价格,做到平价卖出。他还注意官府驿站的开销和驿马的征用。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众负担。

万历三十年,陕西镇安人李垂街(进士出身)任香河知县。在万历三十二年时,香河发生水患,洪水淹至城下,李县令调动县属和民众全力抗洪。洪水退后他又联合邻县合力修堤筑防,对县内农田、村镇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。后来李垂街升至刑部主事。

在明代县令中,为创修香河县志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是于万历四十六年(1618年)任县令的沈惟炳。沈号炎洲,乃湖广孝感人氏,进士出身。任职后,他即组织有关人士创写《香河县志》。县志于万历四十八年完成,为香河县留下了最早的一部志书。明代印的《香河县志》本在县内已无存,值得庆幸的是,近年我县已从南京档案馆买来影印本,为研究我县明代以前的历史风貌提供了重要依据。沈为县令期间,办事严明方正,并崇尚奖励办学。后来他官升至工部侍郎。    

明代香河县的最后一任知县是朱帅锬。他乃陕西宁夏人,于崇祯末期到任。当时,正值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向京师进发。朱便利用自己的皇家宗室身分招募乡兵训练。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,明毅宗朱由检(崇祯皇帝)吊死煤山,明朝灭亡。朱帅锬便率自己组训的武装退到山东德州一带,并自封为济王。清军入关后,朱帅锬率部投降了清朝,被授为保定知府。后来托病辞职回原籍。 

清朝香河县的第一任知县是吕起渭,号东海,乃辽东人,于顺治元年(即明灭亡的1644年)到任。那时,由于八旗兵马入关,香河一带也被广辟兵营牧场,加上满清王公贵族官吏大量圈地占为己有,致使大量农田被毁,人口纷纷逃亡,境内一片荒败景象。满清的残酷压迫激起香河人民的不满和不断反抗。吕起渭曾督令县内武装对反抗的人民进行镇压。他也因殚压“反民”有功很快被晋升为泾州知州。

吕于顺治二年走后,由辽东正蓝旗人佟风彩(号高冈)到任。其后,香河县令一职一直频繁调动,顺治朝的十余年内,又有辽东人方民孝、辽东人刘栋(字梁选)、辽东人刘一玿、山东宁海人曲圣凝、浙江遂安人姜调鼎(贡生出身)、福建汀州人丘应登到任。这一时期,由于八旗屯牧,香河人民大都沦为八旗佃户,民生甚苦。虽然顺治四年(1647年)曾下过罢止圈地的命令,可奏效不大。香河人民形同奴仆的生活,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辽东人傅菊、浙江太平人林士龙在香河任职时期。

到了康熙十年(1671年)左右,陕西南郑人温应奇(进士出身)来香河任职之时,香河人民的境况才略有改善。在康熙八年时,朝廷曾下令要治除水涝虫灾害,遏止贪宫污吏盘剥百姓,减轻民生疾苦。十一年,又下诏禁止官员奢侈。十二年诏令鼓励民间垦荒,十年内免税。这一系列政策,对缓解民众负担起了一定作用。到了康熙十四年(1675年),山东淄川人刘深(进士出身)做香河知县时,曾在县内下令严禁圈地及清宗室在田园内残压佃户。这一年,朝廷从京师调大军乘船沿运河南下,要两岸广出民役在部队路过时服务。军船过香河之时,正值农忙时节,刘深未在农村招一工一役,而是经多方筹划,从市井中招募了大批壮丁代劳。刘深在任三年中,又重修了《香河县志》,这就是香河县志康熙年本的由来。

清朝县令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李璋和严喧。李字峨廷,乃河南郾城人,进士出身。他曾于咸丰四年(1854年)和同治初年先后两次来香河任知县。李璋很重视培养县学人才,他每月都要到县书院给生员们讲课,而且讲求实学。严喧是光绪十年(1884年)到任的,何方人土不详。据志书载,严县令对县属官吏们要求很严,对讼诉案件的审判能力也很强,从未有错判之事发生。可惜他为任不足一年便离去了。原因不详。

清代的最后一位县令是蔡佩珩,河南南阳人。他于宣统三年到任。只可叹这蔡县令任不逢时,这年正值1911年,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。不久,宣统皇帝下诏退位,清朝结束。

撰写评价历史人物,当根据所处时代实事求是地对待,“当褒则褒,当贬则贬”。但笔者因手头资料甚少,加上旧志中对这些人物难免有偏袒之嫌,整理之时,一叹对这些人物只能述之大概,二怕引用志书不当有谬误相传之弊。望有识之士阅后能丰富内容,校正谬误,当不胜感激。

  • 今日头条

  • VR全景

  • 香河地方志官方微信

  • 香河地方志小程序

备案号:冀ICP备18016968号-1 冀公网安备 13102402000328号 电话号码: 0316-8581951 地址: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
Copyright © 2017-2020 香河地方志 技术支持:蓝街科技 邮箱: 826763194@qq.com
www.xhdfz.com